FAQ
常見問題
有疑問?先來看看以下解答,跟誠宗一起了解防水修繕大小事。
為什麼家裡牆壁會出現壁癌?
壁癌通常是因為牆體內部長期吸水、滲水所造成,水分無法排出,導致漆面膨脹、剝落,甚至出現粉化、發霉現象。
常見原因包括:外牆防水老化、陽台積水滲入牆體、屋內濕氣重又通風不良。
小提醒:壁癌只補油漆是治標不治本,應從「找出滲水源頭」著手,才能真正改善問題。
防水工程多久需要做一次?
防水材料會隨著時間老化,一般建議每5~10年檢查一次,尤其是:
頻繁下雨地區(如花蓮)、屋齡超過15年的建物、曾經出現過漏水或壁癌現象。
若外牆、屋頂、浴室出現裂縫或磁磚鼓起,都是需要注意的徵兆。
防水材料有哪幾種?差別在哪?
市面上常見的防水材料有以下幾種:
PU防水塗料:彈性佳,適合屋頂或陽台
水泥系防水:黏著力強,適用牆面或地下室
矽利康(填縫膠):常用於細縫填補,適合窗邊、裂縫修補
彈性水泥:具柔韌性,用於牆角或易震動處效果佳
不同區域適合的材料不同,專業評估最重要。
浴室漏水一定要打掉磁磚嗎?
不一定!是否要拆磁磚,要看漏水的位置與嚴重程度。
若是牆面滲水,有時只需局部補強或外牆防水處理。
若是地面結構問題(如水泥層破裂),則可能需拆除磁磚重新施工。
我們會先勘查現場,再依實際情況建議最省錢又有效的處理方式。
如何自行初步判斷家中是否漏水?
您可以注意以下幾個現象:
1.牆面或天花板出現水痕、鼓起、脫漆
2.陽台牆角長期潮濕
3.雨天過後地板某處濕一塊
4.浴室牆面隔壁房間有異味或變色
一旦懷疑有滲水,建議盡早請專業人員檢查,越早處理越省錢!
為什麼防水工程不能只補裂縫就好?
很多人看到牆上裂縫,就用矽利康或防水膠自己封起來,但這只是暫時掩蓋問題,並沒有真正阻止水的來源。
如果水已經從牆後、地底、伸縮縫等處滲入,單補表面裂縫根本沒效。
真正有效的做法,是從源頭處理、全面檢查施工面,該敲除的敲除,該重做的重做,才能根治滲水。
防水做完後,還會再漏嗎?
只要施工正確、材料選得對、防水層厚度足夠,一般來說是不會再漏水的。
但還是有幾個可能會造成再次滲水的原因:
1.房子自然老化,結構微裂(尤其在地震多的地區)
2.原本沒處理到的部位後來也出現滲水(例如只補陽台,沒補窗邊)
3.使用或打掃過程中破壞到防水層(如尖銳物敲打)
所以施工後,正確使用、定期觀察,仍是保持乾燥空間的關鍵。
花蓮為什麼特別需要重視防水?
花蓮屬於東部沿海地區,全年雨量多、地震頻繁,這些自然條件都會影響建築物的防水壽命:
1.長期濕氣十強風,容易讓外牆髮絲裂縫擴大
2.地震晃動會造成牆角、地坪出現微裂,水就有機可乘
3.沿海地區空氣鹽分高,也會加速建材老化
所以花蓮的房子更需要定期檢查與維修,防水不只是預防滲水,更是保護結構安全的第一道防線。
做完防水後,要怎麼保養比較好?
防水工程完成後,其實還是有一些 「日常保養小技巧」 能讓效果維持更久:
1.不要使用尖銳工具敲打牆面或地板
2.浴室排水要保持通暢,避免積水長期滲透
3.清潔時避免使用強酸、強鹼清潔劑刷牆
4.若發現小裂縫或膨起,立即連繫師傅處理,避免擴大
做好防水≠永久免煩惱,但良好使用習慣,能讓效果持續好幾年!
為什麼新成屋也可能會漏水?
很多人以為 「房子新、不會漏」 ,但實際上,新成屋還是有可能出現防水問題:
1.建商趕工,防水層未足夠乾燥就施工後續
2.防水施工過程偷工減料、只做表面
3.沒有處理好管線周邊與收邊(像是排水孔、門邊)
4.房子剛入住還在 「自然沉降期」 ,牆體移動造成細縫
所以即使是新屋,一旦發現牆面有異常,也不能大意,及早處理才能避免損失擴大。